当前位置: 学院首页 > 学院新闻 > 正文

学院新闻

《姑苏晚报》报道我院毕业研究生黎泉留在农村智慧种田——用米糠作肥料种出“有机米”

发布人:     发布日期: 2015-12-04    浏览次数:


实践时育出“高产田”

      2012年,还在读研的黎泉,在导师丁艳锋的建议下,前往苏州市望亭迎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实习。在那里,黎泉与一位博士合作研究太湖稻区高产栽培课题,黎泉主要负责作物栽培方面。

     “当初,我们为了精准掌握农作物的生长规律,在7一10月水稻生长期间,每天清晨4点多就到田头仔细观察水稻叶龄的变化,从中了解和掌握水稻生长情况。之后通过叶龄分析,正确判断长势,决定如何施肥。”功夫不负有心人,公司当年百亩水稻超高产示范方平均产量达到了855.4公斤,创下太湖稻区百亩高产最高纪录,其中单块产量955.4公斤,也创下了江苏省单个田块亩产最高纪录。

米糠当肥料种出“有机米”

      在朱伟琪看来,今后必须用“智慧”种田,否则是没有出路的。2013年,黎泉正式成为他们公司一员。从此,他整天与土地打交道,把书本上学到的知识用到了实践中,走上了科学种田的道路。小黎告诉大家,他们尝试用米糠作肥料,把米糠均匀地撒在水稻田表层,有效地将土层封闭起来,使杂草不能生长。在整个水稻管理上,他们做到不用化肥、不用农药,并采取人工拔草的技术路线,种出真正意义上的“有机米”。

      据介绍,苏州州迎湖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共有水稻田2000亩,其中160亩的有机水稻种植区,拿到了州市唯一一份有机米认证。

 

 

 

一年练成“插秧能手”

      据了解,主修作物栽培与耕作学的黎泉,在搞好作物栽培的前提下,总会抽出时间学习农机操作。黎泉进入公司后,也很快进入了角色。朱伟琪习惯清早四五点钟就往田里跑,他总能发现黎泉也早就在田头了。他总是很欣慰地说,看到年轻人在田头的身影,让自己感受到了科学种田的希望,信心倍增。

      黎泉进入公司后,不仅学会了机插秧、还掌握了收割机、中拖机和米机的操作技巧。他的机插秧速度是公司里最快的、同时质量也是最好的。朱伟琪这样夸赞他:“黎泉的机插秧,不但速度快,而且栽得直,明年他如果参加全市的插秧比赛肯定能获奖。”

      黎泉告诉我们,他在插秧时认准前面一个目标,心里有一条线,这条线就是自己前进的方向。他坦言,一天的农活忙下来,自己觉得很累,回到家就想躺下睡觉。但他还表示,在学校多年的学习实践,不仅强化了他的专业素养,还锻炼了他吃苦耐劳、迎难而上的优良品质。在工作岗位上再苦再累,他都无怨无悔。